新疆坎儿井是什么?坎儿井起源自哪里?
来源:汇世网      时间:2023-03-30 09:43:32

新疆坎儿井是什么?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坎儿井起源自哪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疆维吾尔族世代在戈壁绿洲从事农业生产,水利灌溉至关重要。闻名遐迩的坎儿井便是当地水利灌溉系统的一大特色。由于坎儿井灌溉系统构造奇特,作用非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坎儿井的来源问题是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意见不一。

关于坎儿井的来源,文献和考古都有一定的局限,很多都没有文字记载,遗址、遗物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难于确证。对新疆坎儿井起源的说法,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二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第三种,新疆坎儿井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现对这三种说法分别作以介绍。

坎儿井起源的三种说法

⑴第一种,认为是新疆坎儿井来源于中亚,并用这种看法对新疆坎儿井的名称进行解释。他们认为维语名karez与波斯语karez读音与拼写形式全同,但是波斯语karez不是突厥语或维吾尔语,11世纪玛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不载此词,可以为证。当时坎儿井已在中亚各地盛行,波斯语karez早在波斯与阿拉伯文献中应用,如果波斯语karez为突厥语,《突厥语大辞典》一定会载此词。

持此观点者以黄盛璋的《再论新疆坎儿井的来源与传播》一文最具代表。该文认为:Karez是波斯语,意为地下水道,来自古波斯语kohrez,最早由kathc(意为掘、挖)与rez(意为水流)合成,波斯文献中多次使用。世界最早的坎儿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西亚之亚述帝国,后属波斯,今在伊朗境内,波斯现虽不能确定为坎儿井最早发源地,但最早由波斯帝国发展起来,在帝国范围内广泛流行,伊朗仍为世界坎儿井使用年代最长、数量最多、发展程度最高之地,一般都认为它是世界坎儿井最早传播的中心。但伊朗却用阿拉伯语Qanat/khanet,这是因为6世纪后,波斯帝国瓦解而为阿拉伯所取代,在阿拉伯直接统治之地,包括今伊朗及其以西的东方地区,采用阿拉伯语Qana/khanet,或Foggara,而自伊朗以东直到新疆境内,包括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阿富汗,巴基斯坦,都称坎儿井为karez,这些地方历史上直接或间接受波斯文化以至政治影响之地,少数还有记载,考古遗迹也能证明其古老,karez确定为波斯语,本身就提供一个不可磨灭的证据。对于karez的传入时间可能很晚。今维吾尔语karez出现时间也很晚,《突厥语大辞典》没有,高昌回鹘文书没有,明代高昌馆课也没有,连代维语也未见使用这个词,它最早不能超过清中叶以前,因为坎儿井在吐鲁番出现就晚。新疆正和使用karez为坎儿井名称的原苏联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相连接,又有丝绸之路贯穿东西为之联系,尤其是其中亚东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属于清朝领土,其中浩罕和新疆不仅疆界相接,而且多次和新疆地方发生关系,所以吐鲁番坎儿井来源于中亚使用karez地区,特别是浩罕,应该最为合理。

⑵第二种,认为新疆坎儿井来源于中国内地。持此观点者可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著名水利专家王鹤亭先生为代表。他在1983年发表的《新疆的坎儿井》一文对其观点有详细阐述。文章指出,清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西域井渠考》一文中认为,坎儿井起源于“井渠”,并引《史记·大宛列传》中的一个故事,以支持此说。大宛,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故事说,大宛城中本无井,引用城外流水,后在战事中,外城被困,水源切断,因找到了“秦人”,才学了穿井,解决了当时城内严重的断水问题。“穿井”之术,因找到了秦人才学会,可见不是一般简单的竖井;又要不被作战对方发现,则不可能是明流,而只能是引地下潜流,那就是坎儿井了。“秦人”当时是泛指中国关中一带的人。它说明“井渠”或“穿井之法”,当时已由中国内地传至西域,而且已应用到引地下潜流了。

“井渠”或“穿井”是否就是现在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呢?其方法和坎儿井有没有共同之点?这是关于坎儿井起源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认为“井渠”或“穿井”的结构细节,和坎儿井的结构和开挖方法对照,则不难看出,尽管所引水源有地上明流和地下潜流之别,但重要的是其凿井穿渠的方法,则是基本相同的。其目的都是要用暗渠穿过较厚的土层,使能以一定的坡降,把深沟的地表水或深处的潜流引出地面来,用以自流灌溉。“往往为井”就是从地面上每隔一小段距离打一竖井,以便人在下面挖暗渠,而竖井下面的暗渠挖通后“相通行水”。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不能因为二者所引水源不同而完全否定它们之间相同的方面。事实上,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市的红柳园子就有两条老坎儿井,是通过高岸坎引大河沿的地下明流的。托克逊县先锋公社亦有一道叫达特汗的老坎儿井,是引取白杨河右岸一条较深泉沟内的地上明流的。可见引地上明流的“井渠”与引地下潜流的“坎儿井”之间,没有截然不同和不可逾越的界限。有人说修建坎儿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暗渠来避免水流的蒸发损失,但这是一个附带的好处,而修建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引取用以自流灌溉的地下水源。

⑶第三种,认为新疆坎儿井来源于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的发明。如宋政厚在其《吐鲁番坎儿井传奇》一文中引用了在吐鲁番流传甚广的一则民间故事:说相传古时候,有位年轻的人,赶着羊群来到吐鲁番,四处寻找水草丰茂的绿地。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片苦旱的荒漠。牧人并不气馁,他跑遍了火洲大地,终于见到一片绿茵茵的洼地,长满着茂密的青草,只是不见水的影子。眼看着羊群因缺水即将渴死,他心急如焚,便动手在草地上掘土找水。这时,过路人摇着头劝他:“别费劲了小伙子,水是到不了吐鲁番的,它在半路上就让太阳和戈壁合谋分光了!”“真的是这样吗?”年轻人思忖着:“不是说,绿草和清泉是一对天生的情人吗?既然见到了绿草,就一定能找到它的情侣。”于是,他歇口气,擦把汗,继续向地下开掘。当挖到几丈深时,水像珍珠似的从沙隙中涌了出来,汨汨欢唱,比甘露还甜。人畜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突然出现,一下坚定了他立足戈壁的信心。为了不让泉水被太阳夺走,聪明的牧人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每隔几十步开凿一眼竖井,再以竖井作为出口,掏挖地下暗渠,使竖井、暗渠连通一体,形成长长的流水,一直流到盆地低处,露头地面。坚强的牧人找到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吐鲁番。于是,人们都仿效这个牧人的做法,挖一段暗渠,掘一口竖井,再挖一段暗渠,又掘一口竖井,此接彼连绵延不断。1里、2里、5里……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挖出了一道道工程浩繁的地下长河,把水从地下引到了地上,哺育万物,给火洲带来鸟语花香的春光美景和果实满园的丰收秋色。

学者们通过考证吐鲁番盆地喀喇和卓周围被掩埋多年而解放后重新发现的10多条老坎儿的年代,推测吐鲁番盆地坎儿井至少也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但在托克逊县西北的kokjoy(阔克嘉)乡新发现的岩石画中刻出的明晰可见的坎儿井图案,把这一推测至少提前了2000年。据刊布者的考证,这些岩画有4000-6000 年的历史。这些事实推翻了坎儿井文化2500年前从波斯人那里传到了吐鲁番的假说。

力提甫·托乎提在其《论Kariz 及维吾尔人的坎儿井文化》一文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新疆的坎儿井起源本地说作了详细阐述。文章指出,Kariz一词的词源,波斯语里有kdreez (坎儿井)一词,由它构成词还有kareez kan(挖坎儿井的人)和kireez koni(挖坎儿井)等词语。另一个词是qanat(坎儿井)其复数形式为qenawato由qanat构成的词有mahi qanat(鲤鱼)。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如果一种语言里有两个表示一个意义的同义词,其中之一往往有可能来自外来语。波斯语的qanat和koreez两个词的同时存在也提示了波斯语的koreez是外来词,更确切地讲,是突厥语借词。突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再分析kariz一词的来源是由阿尔泰语动词kar(挖、挖掘)缀加古复数或双数词缀z而形成的。Kariz(坎儿井)一词的构成建立在kar这一动词所具有的挖、挖掘的语义基础之上。z成分在古代突厥语时期也是较能产生的词缀,表示双数或复数意义。由此,这些都证明了坎儿井文化是维吾尔人先民的发明。